返回

大唐朝请郎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00章 臣有自知(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此事,置后再论吧。”

    李泌提醒了一声:“不过,陛下,臣以为节下之言甚有道理,可以细论,臣感觉应是利好之事。”

    他是李适的左常侍,又委为度支,是李适相当信任和依赖的人,他的话李适都会认真琢磨。

    李适点了点头,住口不再说这个话题,扭头看了看张军,问:“张卿,朕欲择延赏入相,你看如何?”

    张军想了想,认真的看了看李适:“陛下想听实言,还是恭维?”

    “自是实言。”

    “此事,若要臣实言,那就是,臣不看好延赏公入相。以臣愚见,延赏公善户部,窦参公善御史,皆不宜入相。”

    “如何?”

    “陛下,人有所好,有所恶,有所长,亦有所短。无视长短而任用,只能把事情弄的糟糕起来,于时事无益。

    便比如臣,若陛下以臣为户政,今日敕书下,明日臣使弃官远逃了,实在是难以作为,这便是臣的短处。

    臣所言并不避讳,延赏公若为相,必然恃职傲物,排挤同僚,此因心胸格局不胜其位尔,而若窦参公为相,臣只能挂印。

    其实陛下是卧宝地而不自知,朝中可为相之人何其多也。泌便在此,尚有齐舍人,柳侍郎,陆舍人,崔郎中等,均可为相。

    外臣可为相者也是众多,大唐人才济济,陛下只需择才适用,碗水持平便可大兴。

    但人为血肉之躯,精力有限,德行有限,眼界亦有限,臣以为,不宜兼充太多,应首重德行举事。”

    “爱卿自身呢?”

    “臣有自知,臣便挂个名字,一心专研军事的好,大唐尚有夷狄环伺,臣只怕余生不及。”

    在大唐以前,户部并不叫户部,而是叫民部,因忌李世民的名字改为户部,以后诸朝引用。

    民部的职责在这会儿相当复杂,张军是真的感觉自己做不好。

    他也是真的感觉张延赏不适合做宰相。

    说起来他和张延赏还是同族,都是出身河东张氏,是同一世家谱系。

    他比较看好中官为相,这到不是他有什么私心,他也用不到那玩意儿。实在是,这是经过历史证明过的事实。

    李适一朝,前后计有三十五相。

    从后世来看,外臣入相的好像都有点小问题,要么专权,要么跋扈,要么搞小团体排挤他人,要么公报私仇。

    反而中官为相的基本上都能奉公秉职。

    张军感觉,性格和能力是一方面原因,中官和皇帝常常接触,皇帝对他们定,防止有人贴近。

    这就是中外官员的差别了,李晟第一反应是嫉妒,而浑日进则是守卫,同为宰相,格局上明显有了落差。

    “次相。”张军唤了一声。平时见面他都是以郡王相称,但今天李晟是以次相的身份过来的,称郡王就不太适。

    “嗯?”李晟惊醒,看向张军:“节下有话便讲。”

    张军负手走到沙盘边上,看着吐蕃千山万仞独领风骚的地形:“次相,统一大唐军治,统一政令,此事不可阻挡。

    次相不如考虑,日后是干政,还是还军。”

    “如何说来?”

    “若干政,某方才讲过,次相着尚书省引诸部,负责政令提案,发布与实施,但吏部与兵部,户部之判度支,需择出才是。

    而若还军……某以为,军部陛下以下,当设大都督,大都户。

    大都督为陛下拾遗补阙,协调诸事,统筹各方,而大都护可有数位,各司其职,尚库,尚谋,尚守,尚攻。

    某不才,自认可为尚攻,主军器监造与军将整训,擅攻伐。余者不论。”

    张军其实有点没话找话,他是看出李晟起了妒心,就随便找个话题发散一下李晟的思维。

    果然,听了张军的话,李晟微皱眉头开始思考分析起来,到底是继续担任次相,还是回到军队这边来担任大都护。

    按张军的提议,军部成立以后,军政彻底分开,互不干涉统属,自然也就不可能相互兼任了,得有个选择。

    那这个提议会不会被皇帝采纳呢?会不会得到首相以及诸相的支持?

    答案是肯定的,会。

    藩镇之祸已经把大唐折腾了好几十年,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田地荒芜户丁流失,根源就是军政财吏税一把抓,节度使的权力范围实在太大了。

    现在北方四镇已没,各地军使也被张军废了一大半,眼见着藩镇就要成为历史名词了,皇帝和首相只要不傻,必定会支持军政分家。

    不只是军政分家,财权,税权,官吏的任命权,这些肯定都是要被收归中央的,继而加大官员的审查考核力度。

    就算是李晟自己,虽然权力欲比较大,但也绝对不会反对张军的建议。这点公心他还是有的。

    事实上,这会还成气候的,有势力的节度使,也就是河东马燧和凤翔张军两家。

    张军自荐军部,对这个节度使没什么留恋,而马燧随时都能入朝,想来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都督非他莫属。

    所以张军话里,有邀李晟过来同任大都护的意思。李晟也能听懂。

    大都护其实和大都督是平级武官,大都督是中官序列,大都护是外官。

    在此之前,大都督负责国家内部地区军事,大都护负责边疆地区,对外。两个职务都是镇守一方的大将。

    现在藩镇没有了,节度使和军使团练肯定会全面撤消,统一全国军事,那自然也就没有了内外之分,大都护进入中枢也是应有之意。

    而张军的意思李晟也明白,大都督大都护依然是同级,并没有上下之分,只是各自负责的工作上有所区别。

    大唐是贵族议会制,重大事务都是群策群力,大家商量讨论,军部自然也不会例外。

    按张军的想法,只有皇帝可以两边兼顾,首相有权了解质询,其实更多的是务虚,实际工作是以次相和大都护来分别管理两端。

    张军感觉李晟可以胜任国土防御工作,负责代表国家和外藩打交道,这是他的强项。他的性格不太适合搞行政。

    而马燧,张军感觉可以在大都督的位置上过个渡,以后可以接李勉的班,或者去充次相。他其实比较擅长行政事务。

    至于浑日进,张军打算让他兼管南北衙事务,管理后勤这一块还有协调各地。军事统一以后,兵员和退役的相关工作就要开展起来了。

    其实张军本来的想法是把李应右推上来管理后勤的,但想了想还是暂时作罢。他自己也确实离不开李应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