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从我的团长开始抗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377章 巧夺天工之计!!!(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松山作为滇西战役的关键,从开战之初便聚集了大量记者。

    一战松山的战报才刚一出来,只过了短短不到半天的时间,便被发到了重庆昆明等各大报纸上。

    军队伤亡人数接近3000,阵亡的战士高达2000的惨烈数据。

    举国上下皆震惊!

    作为松山战役总指挥官的钟彬,毫无意外的成为了所有人针对的源头,一下子成为了众矢之。

    国名党内部的一些党派人士,还有悲痛愤怒走上街游行的民众,都将这次中山战役的失利,归咎于钟彬的失职,呼吁严惩钟彬以告慰战死的英灵。

    位于禅达的钟彬听到这些消息,被吓到诚惶诚恐坐立不安。

    为了保住自己的这条小命,以及头上的这顶乌纱帽,钟彬顾不上再去管松山,着的叔叔何应钦,在座的没有一个人惹得起。

    作为蒋介石钦点的黄埔军校总教官,现任的国民党军政部部长。

    何应钦想要插手办理的事情,别说是其他人根本就没发争夺,就连光头也得给何应钦几分面子。

    现在何绍周被任命为松山指挥官,明显是想要松山这块蛋糕。

    之前钟彬过来接受松山战役,虞家和虞啸卿都拿他没一点办法,了出来,说出了一个他觉得可行的方案。

    龙文章的这个进攻方案,理解起来非常的容易,打的就是一个钟彬与何绍周之间指挥权交接的时间差。

    现在钟彬的指挥权已经被下,而何绍周过来接手指挥权最少也要两天。

    这也就意味着在这两天时间里,松山战役的指挥权进入了一个空档期,空有其名而无其实。

    也就是谁都有进攻松山的权利,又谁都没有进攻松山的权利。

    长官步兵没有限制虞师进攻松山,如果这时候虞师主动发起松山作战,恰好可以钻这个空子。

    两天之内只要能把松山打下来,完成第71军一个月没完成的任务。

    国内各大报社那么一报道……

    就算何绍周到时候赶得过来,眼瞅着自己的蛋糕被人提前抢了,想找茬子也没有办法可找。

    不得不说。

    龙文章的这个方案具备可行性,同时也非常的“鸡贼”。

    然而这个方案虽然行得通,但是同时具备很多的不定因素,只要其中出现任何差池都会功亏一篑。

    比如:

    驻守在怒江江防阵地的第146团,会不会配合虞师的强硬行动,主动配合将阵地给让出来。

    已经先一步过来的荣一师两个团,会不会到时候出来进行阻拦;

    现在大暴雨虽然已经停了,可怒江的水流速度依旧非常快,大部队能不能够强行渡江犹未可知;

    等等。

    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定因素,都会影响这一次行动的最终结局。

    总体上来说。

    龙文章的计划确实具备可行性,可行动的风险系数非常大,危险等级与钟彬最后背水一战几乎差不多。

    区别就在于钟彬是为了保自己的脸,而龙文章是想松山尽早恢复到原来的样子。

    虞啸卿听完龙文章的这个计划后,眉头紧皱保持沉默并没有说话,唐基同样也是一脸的难色。

    为了挽回虞师被践踏的尊严,拿下一份松山的胜利,用整个虞师1万多人去赌。

    值得吗?

    虞啸卿和唐基心底里的答案,其实是一样的。

    那就是不值得!

    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否定,只不过是依旧不想放弃松山,这一块随着时间推移,变得越来越肥美的大蛋糕。

    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的前提下,内心里并不想就此善罢甘休罢了。

    “龙文章这脑瓜子确实很好用,每每在关键时候总能想到一些奇招,虽然这些招数都不太正经,但确实具备一定可行性,可他这种办法风险太高,要是能优化一下,或者换一种思路,或许还真行得通,”

    封云天同样对龙文章的这个方案,并不是很赞同,原因也是太过于冒失激进。

    可同时他又隐隐觉得这个方案里,还隐藏着值得他借鉴,只不过还自己现在还没有想到。

    为了找到隐藏其中的契机,封云天将龙文章的这个方案,在脑袋里翻过去复过来的倒腾了起来。

    “诶,有了!”

    封云天这一番倒腾,还真起了效果。

    一个巧妙到足以让人拍案叫绝,足以让鱼丝在这种逆境之中抄底翻盘,完全称得上鬼斧神工的完美计划,就此浮现在封云天的脑海中。

    即便这个计划才刚刚冒出峥嵘,封云天有有足够的信心可以肯定。

    一旦这个即便用尽一切赞美的词语,都无法完美形容的“巧夺天工之计”,彻底展现在世人的眼前。

    中华内外战争史,都将会有它浓墨色彩的一笔。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