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魏春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三二八章 太监做不做(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偌大的一大殿,至少有十丈方圆。殿内通火通明,忽的吹来一阵微风,烛焰随风摇曳,照的元恪的脸色忽明忽暗。

    正猜想皇帝又要出什么妖蛾子的时候,突然听他开了口:“你真不是天授之人?”

    又来?

    李承志心肝儿狂颤,急的往起里一站:“秉陛下,你看臣哪一块长的像天授的?”

    说句话回的很是无礼,但无意见扫到李承志脸都吓白了的模样,元恪不但未怪罪,反倒笑的起来。

    至少这份胆气就不像!

    元恪乐呵呵的往下一指:“慌什么,坐下说!”

    李承志边跪坐下来,边狐疑着:你让我说什么?

    怎又突然提起了“天授”这一茬,还有完没完了?

    心里转着念头,他又试探道:“今日那几曲,委实是臣灵光一现……”

    一听就知是李承志想岔了,元恪摆摆手,意思是他问的不是这个。

    皇帝还真就没怎么起疑。

    天下不是无多才之人,活着的也有,比如南梁陶弘景。被南朝人称为:天下的事他全知道,天上的他知道一半。

    甚至南帝萧衍都对他推崇备至,称其是五百年不出世的人才。

    但有何用?

    连李承志都能向朕献计,深知“炼铁精之术”这般的技艺只有呈于朝廷,才能有利于国,有利于民。

    而陶弘景呢,此技被他发现怕有十数年了吧,但南梁军竟依旧用的是软铁刀?

    所以元恪一点都不怕李承志懂的多,越多才越好。

    因为李承志不藏私……

    元恪之所以旧事重提,是因为那十二万金。

    也是奇了,运进宫里的钱,竟一个铜子儿都未差?哪怕是卖了一斤冰,李承志的账目竟都做的清清楚楚?

    这行径真就就跟发凤毛麟角似的?

    不是皇帝不相信臣子,也不是他想的诛心,而是世风如此:莫说元悦、元雍,哪怕将刘芳,崔光这样的臣子派去操办此事,最后少个一两成也是绝无问题的。

    李承志倒好,生怕沾了一文钱的干系,朕就会砍了他的头似的,如避蛇蝎?

    要说李承志不爱钱?

    看他为了卖冰,废了多少心思?

    生怕朕眼红他的营生,怕被收为官有,竟蛊惑着朕把原本赐与百官的冰卖给了和尚?

    一想到数百朝臣得知这个消息后,表情会有多精彩,元恪就无比的期待。

    要说李承志胆小?

    扯淡!

    李承志在其中的心思昭然若揭:这是为了钱,连命都快不要了。

    起来做了个揖,落座时李承志又举起袖子,下意识的就要擦一把汗。见元恪笑吟吟的盯着他,他又猛然惊觉,又放下手。

    “无妨,又无礼官在,可随意些!”

    说着皇帝竟还侧身躺倒,仿佛给李承志做着示范。

    李承志暗暗腹诽:快算了吧,真当御史台是吃干饭的?

    见他拘束,元恪自知不可能一蹶而就,也不勉强。稍顿了顿,他又问道:“怎就想到将冰卖给了寺里?”

    在他看来,李承志此举就如神来之笔:一众重臣不是拦着不让朕整肃僧事么?

    那是因为你们觉的和尚暂时没有妨碍到你们……元恪甚至已经开始盘算,再有没有像冰这样的物事卖给和尚,既能让百官感觉到痛,还有苦说不出……

    许是被元恪一顿惊诈给震慌了心神,李承志竟是想都没想,就脱口而出:“和尚有钱啊?”

    话都说出了口,他才惊觉不对:皇帝可是信佛的,天知道会不会由此生恼?

    看他一脸懵逼,元恪差点又笑出声,忍的好不辛苦:“无……无妨,直说便是……”

    李承志哪知皇帝藏着心思,只知自太武帝后,历任皇帝信佛都快信魔障了。

    不然何至于全国近三成的丁壮俱是和尚或僧户,全国近三成的土地尽是半粒税都不交的僧田?

    李承志连忙收拢心神,小心翼翼试探道:“也怪臣心急了些,一想到要将冰卖成银钱,而非绢与粮,臣第一便想到了寺庙……想来将冰卖给寺里,应是有些不妥?”

    怎可能不妥,简直是妥的不能再妥!

    看李承志顿时小意了起来,元恪冷声斥道:“你当官才几天,竟就敢在朕眼前口是心非?给朕说真话……”

    李承志猛的低下头,连声告着罪,心里却骂着元恪:我信了你个鬼?

    谁不知你是顺毛驴?

    上次说要拿只狗给你试丹,看把刘芳崔光吓成了什么样?都不相信我竟然能活着出来……

    “好的不学,尽学这些歪门邪道?”元恪好不郁闷,威胁道,“再敢给朕打马虎眼,信不信将你那冰再加两成税?”

    李承志有些狐疑。

    他自然能听出皇帝在吓唬他,他就是觉的今天的皇帝不是一般的跳脱,竟连连跟自个开起了玩笑?

    看来,今天组织百姓喊的那两句,正正准准的拍到了皇帝的心坎里……

    嗯,拍马屁?

    想到这里,李承志心里一突:内行内小,备顾问待从?

    这分明是今天把皇帝拍太舒服了,元恪竟要将自己留在身边,天天拍他的节奏?

    我是那样的人么……

    李承志暗想:好歹也是活了两辈子,还如此天纵其才,怎能当幸臣?

    至多也就是偶尔讲些好话给你听……

    心里思忖着,又听皇帝问道:“朕就问你,你如何看待佛事,说实话!”

    还能怎么看?

    佛门用好了,自然是协助皇室、朝廷统治百姓的利器:比如南梁!

    还真就以为萧衍信佛信到了骨子里,非要哭着喊着当和尚,而且连着剃度了四次,连皇帝都不愿意做?

    简直扯淡!

    真要是善男信女,何来的弑主篡位,斩尽杀绝?

    只因南梁的阶级矛盾已积累到一触即发的地步,为了麻痹底层百姓与寒门,萧衍不得不大力推行佛教,好为阶级等级提供合理的依据。

    说直白些,按佛教理论而言:人生下来就有三六九等,且此生已无可改变。好好行善,争取下辈子投个好胎。

    意思就是老实当好韭菜,这辈子被割的越多,下辈子就有可能当高等韭菜。

    北魏历代皇帝之所以大力推崇佛教,也有这样的一部分原因在,但更多的是为了制衡汉家世族门阀。

    确实很有效,自太武帝死后佛教始兴,才只是短短的五十年,看看北朝的世家门阀被压制到了何种地步?

    山东士族,看似风光,但这是用自断一臂换来的。看看刘芳、崔光这些重臣,家里还能凑出多少部曲来?

    关陇士族虽然硬挺着没有服软,但也付出了极其残痛的代价:李辅(李冲之兄,李歆叔父)一族几乎被灭门,祖居李氏也被殃了池鱼。

    杨氏七兄弟就跟葫芦娃似的,一个倒霉,七兄弟全都跟着受牵连。官也是越做越小,地也是越种越少……

    还有元恪改革的一系列的选官制度:举官联保(贵族、门阀举荐官员要相互担保)、举生选考(先考试再做官)、随才试吏(特意为提拔寒门官员制定的制度)、四门小学(专为庶族建立的官学,诸费皆免),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削弱门阀,加强中央集权?

    样样都几乎打在了门阀世族的七寸上,若搁南朝,怕是皇帝早换了。但在北魏,为何一众世族就似跟集体眼瞎了一样?

    无他,只因自太武起,数代皇帝的手腕都不是一般的高。

    还有元恪改革的一系列的选官制度:举官联保(贵族、门阀举荐官员要相互担保)、举生选考(先考试再做官)、随才试吏(特意为提拔寒门官员制定的制度)、四门小学(专为庶族建立的官学,诸费皆免),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在削弱门阀,加强中央集权?

    样样都几乎打在了门阀世族的七寸上,若搁南朝,怕是皇帝早换了。但在北魏,为何一众世族就似跟集体眼瞎了一样?

    无他,只因自太武起,数代皇帝的手腕都不是一般的高。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