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水浒新秩序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二十二章 死不瞑目阿骨打(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面对同金联盟灭辽的大国际背景,藩属国夏国国主李乾顺的表现非常耐人寻味。

    其人一面履行下国责任,派使接上国天子耶律延禧进入本国避乱。

    一面又调兵遣将,大肆并吞无主的辽国国土趁机扩充夏国实力。

    而对金国的招纳,则暂时搁置,对朝堂上保辽还是降金的争论也充耳不闻。

    可实际上,当原本的“主流”必须亲自下场与“末流”争夺话语权时,这个“主流”就已经不配再做“主流”了。

    随着朝堂争论的时间持续并不断升温,夏国原本占主导地位的“亲辽派”的声音越来越微弱,“降金派”开始逐渐占据上风。

    朝堂风云变换,对于大部分背后有部族支持的夏国臣子来说,亲辽还是降金的路线选择无非就是利益得失而已。

    在辽国灭亡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不会真有傻子挺身而出为宗主国殉葬。

    但自身利益与大辽王朝捆绑在一起的夏王妃耶律南仙和太子李仁爱二人却绝不可能置身事外,降金与否对他们来说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之前夏国数次出兵援辽,年仅十五岁的太子李仁爱都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保辽就是保自己的地位,降金就是送上自己的性命。

    李仁爱年纪虽不大,但生于帝王之家,天生就比一般人对政治稳了脚跟,是可以直接对夏国本土发起攻击的。

    夏国若是与大同开战,刚刚入手的辽地保不保得住暂时不用考虑,府州以西的荒芜之地也可以暂时舍弃。

    但同军还可以从晋宁军向西攻入夏国左厢神勇军司的银州,这可就要老命了。

    彼处是夏国的核心防御地段,李察哥不敢赌军力远胜于宋军并灭亡过辽国小朝廷的同军能不能攻破本国的防御线。

    晋王建议国主,若要与大同开战,就要举国动员,而且战略重点应该放在大同对本国的入侵防御,而不是辽地的争夺上。

    濮王李仁孝是宗室中少有的博学者,也是李乾顺刻意扶持的“文官”集团代言人。

    其人非常清楚国主扶持自己上位的真实目的,在朝堂上经常与晋王政见不合而攻讦对方,但此刻却支持李察哥的意见。

    李仁孝重点研究大同的国策,认为其国的外交策很略诡异,谁都打又谁都拉,同宋之间每次爆发完战争很快就能和平相处。

    要是大同拉上赵宋一同出兵分割夏国,利欲熏心的宋人会不会动心?

    其人还搜集到一个同宋之间很有意思的情报:即使两国交战期间,双方的贸易往来也没有中断过。

    两位心腹重臣虽然都没有明确说战与和,但倾向性已经很明显了,李乾顺也不是犹豫之人,略作思考后就做了决断。

    小半月后,夏国御史中丞芭里公亮随石秀返回燕京,并奉表大同正乾皇帝。

    “臣乾顺言:七月十九日,上国遣行人司副司首石秀等赍牒奉宣……

    臣与辽国世通姻契,名系藩臣,辄为援以启端,曾犯威而结衅,既速违天之咎,果罹败绩之忧……

    下邦无胆冒犯上国天威,即刻退出代守之土……

    自今以后,凡于岁时朝贺、贡进表章、使人往复等事,一切永依臣事辽国旧例……

    以上所叙数事,臣誓固此诚,传嗣不变,苟或有渝,天地鉴察,神明殛之,祸及子孙,不克享国。”

    如同夏国君臣想不到攻势正盛的金军为什么会突然收缩防线一样,徐泽也没想到又痞又赖的夏国会畏惧大同天威至此。

    竟然一战未战就吐出大片领土,还主动向大同上表称藩。

    不过,在灭掉赵宋至少取得赵宋大半江山之前,徐泽并没有用兵夏国的打算。

    没有全取中原获得天量的汉人做基数以同化夏人,并培养出大量基层官僚以消化夏地之前,就贸然打下这份“负资产”实为不智。

    既然李乾顺如此有眼色,徐泽自不会对其穷追猛打,当即应允了夏国的称藩之请。

    并下诏于夏国左厢神勇军司弥陀洞、大同麟州连谷、河清军连夏(计划中的新筑之城)三地开辟榷场,以增进同夏交往,互通有无,维系双边繁荣。

    夏国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虽然辛苦大半年扩张的领土全吐了出来,但得到了此世最强的大同庇护,至少不用再担心有灭国之危了。

    正乾皇帝不像金人,并不穷究辽帝的去向,还在两国边境开放榷场。

    夏国虽穷,却也有良马、骆驼、毛皮、矿产等物,能够在榷场换取到本国急需的粮、盐、铁、茶,甚至还能得到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赵宋严禁出口的一些书籍。

    此举可以说是为国力日衰的夏国吊了命,更是大大有利于夏国正在进行的内政改革,还解决了李乾顺降金就必须灭子的人伦悲剧。

    得到御史中丞芭里公亮带回的消息,李乾顺大喜过望,立即派太子李仁爱前往大同答谢上国天子,并让其留在燕京求学。

    徐泽则一面命燕西路巡抚使司西进,接管夏军控制的朔、武、东胜、云内、天德和河西等地,一面遣使入金,告知金国皇帝完颜阿骨打这个“好消息”。

    金国,会宁府。

    仿若风中残烛的大圣皇帝的生命之火仍未熄灭。

    即使到了生命的最后关头,完颜阿骨打也没有直接回到会宁府的皇宫中待死,其人始终都没有放弃自己的责任。

    八月十五日,大圣皇帝率大军抵达浑河北岸,接受了谙班勃极烈吴乞买率宗室及百官的拜见。

    随后,其人又带着宗室百官走走停停,继续北行,以巡视大金的山山河河。

    至二十五日,抵达部堵泊西行宫,皇帝陷入重度昏迷,御驾方才停止前行。

    三日后,大圣皇帝再一次从昏迷中醒来,守候在御塌前的皇四弟谙班勃极烈吴乞买赶紧抓住阿骨打的手。

    “陛下,南边有消息了。”

    完颜阿骨打浑浊的双眼中透出一丝清明,眨了眨眼,示意吴乞买接着讲。

    其人一直不肯咽气,就是为了等大同和夏国开战的消息。

    只有确认了同夏交恶,金国日后在大同面前才有回旋的空间,他才能走得安心。

    可惜,徐泽、李乾顺没有让他如愿,吴乞买也不敢欺瞒。

    “夏国没有胆子开战,已经向大同上表称藩了,天祚帝也渡河回到辽——”

    话未说完,吴乞买就感到自己的手被二兄抓紧了一些,赶紧停下话。

    阿骨打的嘴巴翕动了几下,其人实在太虚弱了,声音微不可察,吴乞买赶紧俯身贴耳倾听。

    “西……西京……不……不要了。”

    吴乞买震惊不已,一世英雄的皇兄竟然会在临终前这么惧怕大同,但他不敢拂逆阿骨打的意思。

    其人非常清楚,若能战略眼光,自己给二兄提鞋都不配。

    阿骨打既然如此畏惧大同,甚至不惜临死还要割地给他们,肯定有极深的考虑,自己搞不明白,也不需要搞明白,照办就是。

    “二兄放心,吴乞买知道了。”

    阿骨打却不敢放心,继续叮嘱。

    “秦桧……送……送去……燕……燕京。”

    此秦桧就是宋人秦桧,去年在代州闯出天大的祸患后,其人就一路北逃进入云中府投奔金军,因精通政务而被完颜宗磐发掘,将之献给吴乞买。

    金国极缺政务人才,有干才的秦桧很快就在会宁府崭露头角,是吴乞买很重要的助手,皇兄的意思让他很为难,由是停顿了几息。

    阿骨打感受到了吴乞买的犹豫,干如鸡爪的又抓了抓,后者赶紧点头。

    “吴乞买都听二兄的!”

    阿骨打如释重负,松开了四弟的手。

    就在吴乞买以为皇兄断了气准备嚎哭时,阿骨打逐渐闭上的双眼却突然睁得极大。

    “把……把我……葬……葬在……咸……咸平……”

    “陛下——”

    金国天辅七年八月二十八日,大圣皇帝完颜阿骨打于部堵泺西行宫驾崩,时年五十六岁,谥号武元,庙号太祖。

    继任者完颜吴乞买遵从其意,将他安葬于咸平城外当年率骑兵冲击同舟社商队的位置。

    金太祖陵曰睿陵,大致遵照女直习俗,唯有墓碑上四个苍劲的汉字格外引人注目:

    功德北疆。

    (本卷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