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此时的日本人自然没听说过什么“受西南太平洋暖湿气流影响”之类的话,但长期的生活总能让他们总结出各种生活经验,明白什么月份大概有什么样的天气。
比如此刻的关东,就有可能一个时辰之前还是晴空万里,结果在一个时辰之后就乌云蔽日,然后下起倾盆暴雨,同时还伴着狂风。
日本本岛是个狭长岛屿,缺乏南北纵深,而关东又是平原地区,故从南方海上刮来的狂风便因为没有地形阻拦而完全肆无忌惮。风狂雨骤之下,人马牲畜经常被吹得站立不稳、满地乱滚,行军打仗肯定是不合适的。
这种不合适的天气来得十分巧合,就在甲斐姬兵出忍城之外的一日之后,便遇到了这样的天气。此时她和她所率领的两百武士、姬武士已经抵达石户城北四十多里处。
忍城以南,最近的城池有两个,偏西一点的叫做松山城(不是毛利家之前的备中松山城),另一座便是偏东一点的石户城。石户城以前是太田家的领地,后来归属北条氏,此前不久已经降服了丰臣秀吉,位于后世日本埼玉县北本市北本市子供公园。
而此地以北不远,正是丰臣秀吉派出的大筒备队当前所在的位置。这批人确如情报中所言,有三千多人护卫,但情报中似乎忽视了一点,那就是这三千多人只是负责护卫,除此之外还有两千人左右的民夫负责运送。
换言之,整个备队实际上高达五千余人,而备队的总大将也不是籍籍无名之辈,乃是丰臣秀胜。
丰臣秀胜本是三好吉房的次子,母亲是瑞龙院阿智,所以他从血缘上而言乃是丰臣秀吉的外甥,后来曾经一度出任关白的丰臣秀次的亲弟弟。他的幼名叫做小吉,正室是浅井长政的三女阿江,即浅井江——没错,就是淀殿浅井茶茶的三妹。
之前曾经提到过,丰臣秀吉的“后宫”中分为北政所宁宁、淀殿茶茶两派,北政所宁宁的支持者基本是尾张武士集团,而淀殿浅井茶茶作为现在丰臣秀吉最宠爱的妾侍,支持者则主要是近江武士集团,也即所谓的奉行派、文官派。
虽然丰臣秀胜作为丰臣秀吉的外甥兼养子,娶了丰臣秀吉妾侍的妹妹,看起来似乎有点乱了辈分,但这种情况即便在中国的古代也不算特别奇怪,在茶茶的角度来看,意味着丰臣秀胜也是浅井家的一门众了。
石田三成是奉行派的代表,浅井茶茶当然乐意支持他一把,丰臣秀吉派出丰臣秀胜率领三千多援军、一百门大筒组成的备队支援石田三成,没准也有浅井茶茶的意思在里头。
兵自然是强兵,武备因为全是京华的“进口货”,那自然直身子,点了点头道:“那我们就再等等,务求一击必胜。”
站直身子的她,整个形象便清晰起来。乌黑的长发之上是黑色的乌帽子形头盔,小樱威铠之外是深红色的阵羽织,腰间挂着成田家历代相传的浪切宝刀,手持银色采配。她本有一匹黑色的坐骑,不过因为出城不易,此刻并未跟来。
日本人在兵盔甲胄上颇有特色,不仅有本国传统的坚持,也有对外来——尤其是“唐风”的继承和发扬,以至于日本人的甲胄样式也很多。
在后世的日本各处神社、博物馆,甚至于私人收藏家家中,都藏有丰富的古代各个时期的铠甲和武器,其数量和保存完好度,可谓世界之最。
有人说,这是武士道精神的体现,但陈舜臣先生在他的中国人和日本人一书中对日本的民族性的分析结论,恐怕才是形成这一独特现象的主要原因。
陈先生认为,日本是世界上保存文物最完善的国家,是因为日本的知识很多来自外国(主要是中国),这些知识和其本土文化相结合,才形成现在的所谓日本文化和日本精神;当初遣唐使冒着生命危险,千里跋涉来到中国,获取各方面文化和知识,因为来之不易,从而逐渐转化为日本人对各种敝帚的极度自珍。
不仅仅体现在武具上面,中国古代相当多亡轶的书籍,后来都可以在日本找到,也正是一大旁证。此外,之前已经说过,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家名的民族,因此铠甲和武器往往作为武士家族的传家之宝,成为高贵家格、家名的象征,所以会被广泛地收藏并保护起来。
日本盔甲的发展史挺长的,现在没必要细说,只说进入镰仓时代之后的情况。当时大铠的制作更为精美,威丝(编织甲片的丝线,日文字有绞丝旁)更加细密。威丝就其颜色、图案和编织方法,可以分为很多种,如“赤丝威”、“缥丝威”、“褄取威”、“小樱威”、“腰取威”、“泽泻威”、“肩异威”、“樫鸟威”等等。
南北朝时代,大铠的形制开始向多样化发展,很多新的样式诞生了,如笠鋂(张开如斗笠状的鋂)、前立大锹形,等等。此外,为了方便山地作战,将领开始大规模穿着轻便的草鞋,为了更好地保护膝部,佩楯(膝铠)和大立举臑当(上端巨大可遮蔽膝部的护胫)也产生了。
室町中期,各武士家族逐渐脱离中央的控制而存在,地方私战日益频繁。为了显示大将之威严,大铠的使用再度攀上一个高峰;而为了区别敌我,袖印和笠验也更多地得到使用。
所谓袖印,是指在袖甲上添加一定规格的装饰物;所谓笠验,是指在前立部位插一面幡状小旗,旗尾甩至脑后,用旗色和花纹来作区别。
母衣也出现了,所谓母衣就是装饰在背后的一幅布,骑马疾驰的时候,当风鼓起,可蔽箭矢。母衣一般长五尺八寸,广五幅,颜色没有定规。一般将军家的母衣,多为柴色。后来织田信长挑选能战之将,编成“赤母衣众”和“黑母衣众”,就是指穿戴红、黑两色母衣的精锐。
大铠是日本所特有的盔甲形制,也是日本人引以为傲的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和艺术价值的文化遗产。它大约诞生于平安中期,到镰仓末和室町初达到大成。室町幕府后期,因为战争的频繁化和平民化,火药武器的引进等种种原因,大铠的地位逐渐被胴丸、腹卷、腹当和具足等所代替。
甲斐姬此刻身上所穿的“盔甲”,其实便是腹卷。腹卷这东西可以用一句话表述它的模样:背带紧身短裙——当然它是由细密的鳞片式铁片或铜片制成。
联系鳞甲的“小樱威”是粉色但并不显眼,腹卷本体是玄色,外罩的阵羽织是深红色。这种“铁与血”的颜色配上甲斐姬清秀中带有三分野性英气的面容,竟然丝毫也不会有怪异之感,反而让人期待,这样一名娇俏而凛厉的女将在战斗中该是一副什么景象呢?
----------
感谢书友“曹面子”的打赏支持,谢谢!
感谢书友“云覆月雨”、“曹面子”、“cosifantutte”、“klauszx”的月票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