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隋主沉浮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160章:西突厥来袭(第1/2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王叔,那边就是緤田了!”时近中午,罗护镇遥遥可见,杨师道也是一个豁达的人,已经从失职的自责中走了出来,听杨集说此行公私各半,又恢复了顺口的称呼。

    杨集顺着他的马鞭望去,见到路边一块田地满是光秃秃的

    棉花杆子,灰黑色的田地之中,偶尔还能看到几颗白色棉桃,一个个犹如绽放的梅花,托出花蕊一般的雪白丝絮。

    隋朝还没有“棉”字出现,再加上棉花产地称之为“緤”,将之当成花卉养的中原人士音译为白叠子。杨集虽然有了心里准备,可是远远看到这些宝贝,一颗心还是禁不住怦怦的跳了起来,他翻身下马,快步向緤田里奔去,十几名亲卫慌忙跟去。

    这块緤田之主是一对胡化的汉族老人,他们正在田里沿着一条条笔直的通道寻找遗落的棉桃,忽然见到望不尽头的军队停在路边,另有许多人向他们田里奔来,连忙忐忑的迎了过来。

    杨集见到老人吓得簌簌发抖,脸都白了,连忙说道:“老丈,我们只是想了解了解白叠子,并无恶意,您大可放心。”

    “不知将军想了解什么?”男主人会说点汉语,又见面带微笑的杨集俊美如谪仙人,以至于本能认为他是没有恶意的好人,心中大大的松了一口气。

    杨集老人没有什么收获,而田里的棉桃少之又少,问道:“不知老丈家里有没有在一边的老人连忙说道:“将军有所不知,这匹是我老伴织的,她老眼昏花,纺出来的纱比较粗,织出来的布也粗糙。县城内的张家作坊、武家作坊的白叠布其实就不比大食布差。您在京城看到的布料,说不定就是这两家的布。只不过粟特人十分狡猾,他们为了赚取厚利,喜欢把就近的东西说得来自很远的地方,这样就能卖出高价。”

    “……”杨集脸色为之一黑,这道理与游客在外国买到的“made in china”何异?看样子,身上穿的四角内裤的布料就是“made in yizhou”了。

    萧颖见老人十分贫穷,便说道:“老丈,我很喜欢这匹白叠布,您卖给我好吗?”

    老人连连摇头道:“这布料很粗糙,值不了几个钱,娘子若是喜欢,拿去就好。”

    “那怎么能行?”杨集笑问道:“老丈,家里怎么只有你们两位?”

    “我的大儿子在县里当录事,儿媳和孙子孙女也去了;小儿从军,当了一名队正,手下有五十个兵,小儿媳在张家作坊织布挣钱。”老人有点得意的说道:“我和老伙本来是和大儿子住在一起,可是不习惯城里的日子,于是我们又回来侍奉这几亩地。”

    杨集笑道:“我也是个兵,看来是回到家了。”

    “对对对。”老人大感亲切,连连点头道:“你们这些当兵的孩子太苦了,我特别喜欢你们这些保卫百姓的孩子。”

    “所以一家人不说两家话,给老丈留下一枚银珠。”杨集向柳如眉交待一声,又对杨师道说道:“我们现在就去镇远城的作坊看看。”

    生怕老人拒绝,说完就带着萧颖走出了院子,从田间小道走上大路。

    老两口拿着布匹和银珠追了出来,却见大队伍浩浩荡荡的走了。

    。。。。。。。

    镇远县位于伊州西部,是去高昌—西域的必经之路,从伊吾城开来官道,到了镇远县境一分为二,一条走向北方的庭州、一条走向西边的高昌,这两条官道便是丝绸之路北道、南道,而由军镇扩散的镇远县城位于两条官员形成的“>”字形正中间。

    由于伊州是大隋进军西域的后勤重地,县镇远城是西陲重地,朝廷特许镇远城按照州治标准来建。经过伊州百姓、俘虏日夜施工,城周二十里、墙高四丈的赤红色大城如同一条盘踞在大地上的火龙,阳光下,显得异常壮观。

    城内呈“井”字形布局,人口虽然远不如内地的城池多,但却十分繁荣,其中又以“井”字中部最热闹繁华,客栈、酒肆都集中于此。

    在这个中枢地带,到处都可以看到牵着骆驻往来的商人,最显眼便是胡人开设的几间青楼妓院,每家妓院门口都站着一些妖艳壮硕的胡姬,她们挤在门口莺声燕语地招揽客人,每每见到单身男人,要么是一哄而上的纠缠一番,要么是迎上去把裙一掀,露出清洁溜溜的身子,以女人特有的体态把男人勾进院中。几名男子有说有笑的结伴走来,连没反应过来,就被高大的胡姬们一涌而上,被淹没在汪洋肉海之中,这支休闲的队伍仅只一会儿功夫,就惨遭“五马分尸”,一个个如同小鸡一般,被健硕的胡姬分别扛进了几家妓院。

    哄笑声、谩骂声刹那之间响成一片。

    ……

    来自甘州的军队和援助庭州的物资都驻扎在城外军营之中,杨集带着萧颖等女在三百名亲兵护卫下,随着杨师道进了充满异域风情的镇远城,他这次考察庭州,镇远城的商业也是其中一站,见到城内比州治伊吾城还要繁华热闹,他对杨师道说道:“看来用不了多久,镇远城就会取代伊吾,成为东西双方的的中转站了。”

    “很难。”杨师道笑着说道:“镇远城虽有地势上的优势,可也存在边城共有的不安全,所以镇远城只能成为商人的歇脚之地,而不是物资囤积之地,他们一般只是在这里休息一晚,便急匆匆的把商品运往伊吾城,或高昌。”

    “那也不错,镇远城可以发展吃、住这两大行业。”杨集随口说了一句,问道:“张家、武家作坊在哪里?“

    “他们两家都在城东。”杨师道对于这个倒是知道的,他指着前方的一个大院子,说道:“那就是武家的作坊。”

    “走吧,去看看他们的白叠布。”杨集大步走了过去。

    经杨师道介绍,杨集对这两个作坊有了大致的了解。

    武家作坊乃是伊州最大的纺织作坊,由武氏三兄弟所开,他们作坊之内有两百张织机、四百多名工人,购自伊州全境的生丝、皮棉都集中在这里加工成线、布,纺织成绸缎和白叠布以后销往西域;而张家作坊也是如此。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是两家外向型的工厂。

    其实在大隋,这样的工厂还有不少,比如独孤敏,她在邢州开的白瓷工场,长期有两千多名工人做工;甘州的瓷器工场也有三千多名工人。前者产精品;后者产平常人家使用的器具,做出来的产品以外销为主。而且由于北方的金山等山脉产出金银玉极多,北方胡人自己又不会加工,他们一般都把粗犷的金银锭、原玉拿到边境换取极少的物资和精制的陶瓷品,独孤敏眼见突厥汗国崩溃,自己的儿子又是凉州之首,安全有保障,于是她又在甘州开了一间大型金银器和玉器加工厂,产出产品也将针对境外。

    要不是有这么多专门做工的工厂,光靠民间断断续续做做,大隋自己就不够用,哪还有产品来出口?

    而益州和扬州等地,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有很多大型蜀锦厂、丝绸厂、瓷器厂。

    也就是说,早在魏晋南北朝,国内小作坊式的资本主义就已经萌芽了。

    很快,杨集就在杨师道的带领下,来到了武家作坊。

    武家作坊和传统的工场一样,实行了前店中坊后宅的格局,店铺的柜台很长、左右两边的货架很高,但此时的柜台和货架都是空的,从中可以想象得出产品上市时、商人汹涌而来的景象,然而现在却只有一名伙计坐在柜台之内守着空荡荡的店铺。

    “你们东主在吗?”

    杨师道在柜台上重重一敲,点着头打盹的伙计吓了一跳,连忙起身道:“在在在,客人要买布料吗?”

    当他看清来人是县令之后,说话也变得结巴起来,“杨县令稍候,我去叫东主来。”他话音刚落,便一溜烟向后面跑去。

    杨师道没有理会那名慌里慌张的伙计,向杨集介绍道:“王叔,武家作坊是商人武元路所开,他原本是敦煌人士,但是由于周、齐、陈六大家族涌入敦煌,他惨遭排挤,无法立足,于是举家搬到伊州,当了伊吾国的人,后来在伊吾老城开办了作坊,可同样惨遭伊吾国的旧贵族排斥、盘剥,于是又跑去了罗护镇立足,他死了以后,作坊由他三个儿子接手,镇远城建成以后就搬了过来。武家作坊现有两百多张织机,老大武行风,主要负责卖货和对外打交道;老二武御风管工场、老三武乘风收原料,他们三兄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而排行第二的张家作坊,只有六十多张织机,规模只有武家三成。”

    杨集问道:“镇远县除了纺织作坊,还有什么作坊?”

    杨师道答道:“还有三十多家大小不一的酿酒坊,但是雇工四百余人的作坊,武家是唯独一家。”

    正说到这里,大堂后面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名高大魁梧的中年男子小跑而来,老远便拱手道:“杨县令怎么有空光临小店了?”

    “这是武家老大武行风。”杨师道迅速向杨集说了一声,对着武行风还了一礼,又给他介绍了杨集:“武东主,这是大隋卫王,也是我们凉州的刺史、大总管。”

    武行风大吃一惊,额头瞬间流下几滴汗水,他作为伊州最大的商人,消息十分灵通,不仅知道大总管是杨集,还知道对方杀得处月部和大湖区尸横遍野、血流成河,说是杀人如麻毫不为过。

    这个煞神忽然来到武家,也不知是福是祸,他忐忑不安的上前一躬到地:“小民武行风,参见卫王。”

    杨集见他胖乎乎的脸上汗水滚滚,心知是被吓到了,好笑的拱手还礼:“武东主不必担心,我听说武氏工场是伊州最大的作坊,所以特来看看你们的作坊。”

    武行风松了一口气,慌忙的推开门,连连躬身的请道:“卫王请随我来,不过作坊之内乌烟瘴气的,还请卫王担待一二。”

    杨集说道:“无妨无妨。”

    “您请、您请。”见杨集好说话,不再担忧的武行风却又感到受宠若惊了,毕竟他只是一个小小的商人,而杨集却是高高在上的亲王,两者之间的地位差距,说是天差地别也不为过。

    一行人走进中院,就听见一阵阵“咔嚓咔嚓”的机抒声,作坊由两排长长地平房贯通而成,两百多张织布机放在宽阔的大房子之中,而在屋子的一个角落之内,又摆了百多架纺纱的纺车,纺纱和织布的人几乎都是年轻女子,另外还有十名老妇人坐在装满皮棉的簸箕之前,抓出一把把皮棉,细心的挑走硬物、脏物。

    武行风给杨集介绍道:“卫王,从各地收上来的白叠子都集中在这里,现在也是作坊最忙的季节;翻年以后,胡商就会上门把布料买走。”

    这时,一名和开行风长得相像中年人走了过来,只是此人好像比较木讷,半天也不话一句话,武行风连忙说道:“卫王,这是我二弟武御风,他天生就不会说话,不过双手灵巧,织布机坏了都由他来修理。”

    杨集这才恍然,原来武御风不是不爱说话,而是有话说不出来。

    这时,萧颖的鼻腔里吸进了细毛,一连打了几个喷嚏,武行风连连拱手:“娘子,作坊就是这样子,哪怕到处开了窗子也是如此,实在抱歉了!”

    “没事没事!”萧颖捂着鼻子,瓮声瓮气的说道。

    杨集见空气之中飘浮了很多细细的绒毛,整个房间灰蒙蒙一片,工人的头发、衣服全都是毛茸茸白色绒毛,他又细细的看了一遍,说道:“造成灰尘的‘罪魁祸首’主要在分拣棉絮这一环、其次是纺纱,用纱线织布的织布机虽然也产生灰尘,但却少之又少。你们可以隔成三间房子,三个环节各司其职、各不相干,这样一来,织布的人几乎不受影响。”

    “有道理、有道理。”武行风连连点头。

    “另外还有一个办法……”杨集从一架织布机上拾起一块白叠布,叠成手巾大小,然后蒙在口鼻之上,继续说道:“叠几层与下半边脸大小的手绢,四边全部细细缝好,两边都穿上细绳,在做工的时候挂在耳朵上,口鼻就不会吸进细毛,也不会打喷嚏了。”

    武行风细细一想,便大喜的说道:“真是个好办法,哎!我们怎么就没想到呢?”

    杨集见他领悟了过来,便带队出了作坊,在走廊上对武行风说道:“你们有没有扩大作坊的打算?”

    “回禀卫王,其实我们早就想扩大作坊了,绸缎、麻布、白叠布、毛毡、毛毯也都想做。难就难在没有人手。”武行风见杨集没有什么不友好的举动,悬着的心也慢慢松了下来,他叹息一声,苦笑道:“实际上我们给的工钱并不低,但是胡人妇女手脚不太灵活,又没有耐心学,她们挣不了几个钱,于是宁可跑去放牧,也不来作坊做工。而愿意做工的汉人、胡化汉人妇女少之又少,我们实在是招不了人了。听说朝廷迁了许多汉人去庭州定居,我们准备等那边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