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天下第一逆贼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百一十八章 倭寇非但不逃还敢前来刺探(第1/1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me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颇为素净的堂屋里。

    于府早就准备好的饭菜被摆的满满当当,金银器具,普通简单,不饰纹路。

    几位妙龄女子,穿着整齐,肃立一旁,不媚不俗,无不显示着其出自诗书人家。

    看着这满桌的菜,朱瞻基不由的会心一笑。

    他想到了当年,刚到应天城里的时候,发生的事情。

    吃,永远是被朱瞻基作为人生头等大事的。所以刚刚到了应天城的朱瞻基,就开始折腾着、指挥着厨子们,折腾出自己想要的美味。

    为此,被太子爷特别加课了一堂,甚至是拧出了真实存在的人物故事,来说明和告诫的。

    众所周知,太祖高皇帝是个格外极致的人。

    大到军国体制,小到一饮一食,都被严格的制定出规矩来。

    很明显,若是按照太祖高皇帝的规矩,于家这顿饭是明显触犯了律法的。

    国朝之餐具,公侯贵族,方可使用金制酒局,其余一律银制。

    三至五品大员,酒具则有区分,酒注子是银制的,就被则必须用金。六至九品,除去酒具可以用银器,其余一律瓷器。

    至于普通百姓……

    酒具用锡,余者皆用木或瓷。

    而于家这桌菜,金银可见。

    而除了这些使用的餐具,便是这桌饭,若是放在太祖高皇帝时,也势必会被问责。

    要知道,太祖高皇帝,一天里的御膳,也不过是早膳一菜外加一道豆腐,晚膳最多四菜一汤,一日两餐。

    当年被太子爷当做反面教材的故事,说的便是洪武十八年,苏州知府朱有道。

    这人明明知晓朝廷规制,平时也算是谨小慎微,不敢马虎。但所谓天下父母心,朱有道自己事事恪守,但却对膝下小儿宠爱有加,不敢有丝毫的委屈。

    这朱有道的小儿大婚之时,按照朱有道的意思,自然是要大操大办的。但是朝廷规制摆在眼前,又让他无可奈何。

    临到头,还是属下幕僚建议,要他来个变通之法。在苏州城中,明面上自家府上只开寥寥数席,私底下却要大操大办,在城中各处酒家大办宴席。

    朱有道幕僚这个建议,是要将喜酒给化整为零。

    最后,这位苏州知府朱有道,在城中定了五个酒家,各摆五桌,合共二十五桌。

    本来这样,也算是能勉强给糊弄过去了。

    可谁知,好巧不巧的,有监察御史韩宜可,领了太祖高皇帝的旨意,前往直隶等地巡查地方风气。

    朱有道倒霉了,太祖高皇帝为了杀鸡儆猴,自然是从重处罚。

    至于那个御史韩宜可?

    在其他朝臣看来,这就不是一伙的!

    所以,便借着一次中秋佳节,韩宜可在家中,用漆器为餐具,而被朝廷里的那些人给盯上,并以此弹劾。

    按理说,韩宜可这个御史,正七品的官衔,按照规制,酒具可用银制,其余用瓷器。而他用漆器,本来应该是被表扬,称赞他生性节俭的。

    但朝堂的规矩就是这样。

    你能用却不用,哪怕你是节俭,那也违反了规矩。

    太祖高皇帝也无奈,有心袒护,却不好将自己定下的规矩亲手打破,暂时将其革职待用。

    倒是在后来,才找到了机会,将这韩宜可给下方到陕西,授予布政使一职。

    于文明笑吟吟的拉着朱瞻基走到了餐桌前,看了一眼,不时扫向桌面上的太孙,老人心中有数。

    他笑道:“如今陛下宽仁,老臣这些年告老在家,身子倒是越发的重了。”

    朱瞻基不可否认的笑了笑,从自家老爷子登基以来,朝廷在民间一饮一食方面,规制倒是松懈了不少。

    于文明这是奉承的话。

    朱瞻基反客为主,扶着于文明让主位过去:“老先生身子好,才说明皇爷爷这些年的施政,是没有问题的。”

    想要让出主位的于文明,在几次挣脱不开后,只能是喜盈盈的点着头坐下。

    ……

    于家的这一顿饭,从正午吃到了下午。

    直到天边晒出夕阳,于文明老先生,这才带着刚刚结束数落自家儿子的于彦昭,从思学堂后门而出,返回于家祖屋。

    吃完了饭。

    众人随着于谦,漫步在学思堂里。

    这时候的于谦,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压根就没有打算,为众人好好的介绍一下,这个他自小读书的地方。

    “被老子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朱瞻基干巴巴的安慰了一句。

    于谦停下脚步,仰天长叹:“我爹就差将我给沉到钱塘江里了……”

    难得看到于谦吃瘪的样子,朱瞻基笑了笑:“你爹大概是担心,你如今人在军中,无心读书,会误了来年的科考。说到底,他还是希望你能在一旁,少了从平望驿后的活跃,多了一些拘束和紧张。

    这份紧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连续赶路,让朱瞻基同样身心疲惫,他微微皱眉看着站在面前的岑可,心中想着。

    大概,是在拓林村在,与齐子安等人会晤之后开始的。

    如今这个时代,便是一个小小知县,都能让百姓见到了望而生畏,当场跪下。

    就是官府里的小吏,稍稍一抖威风,也能让人闻风丧胆。

    在朱瞻基后面,目光带着忧虑的盯着墙跟上的脚印,紧张开口:“那纹路,只有倭人会有……”

    朱瞻基闻声再次看过去。

    墙根处的脚印纹路,却非大明样式。

    “宵小倭寇,闻我大明征伐,竟然未曾躲避,还胆敢前来刺探消息!”

    朱瞻基咬牙切齿,怒骂一声。

    当即,他就夺过朱秀手中的刀,翻身而出。

    朱秀、孙安两人,眼看太孙竟然是要亲自追凶,慌忙之中也翻出屋子。

    “太孙,追查此等倭寇,交由我等和锦衣卫即可!”朱秀拉住朱瞻基,出声劝阻。

    朱瞻基回头瞪向朱秀:“本宫总掌灭倭,此刻倭寇前来刺探,奇耻大辱,宵小之徒,安敢狂妄,若不手刃贼子,我大明国威何在!若要那贼子逃走,传回我等在此消息,则地方明奸必有防备!不可不尽数追查击杀!”

    说完,朱瞻基已经是提脚踩在院墙中部,一跃而起,翻身跳过院墙。

    身为国本之本,竟然还如此冲动!

    朱秀和孙安两人,看着消失在眼前的太孙,无不咬牙切齿,愤愤不已。

    然而,最后却还是无可奈何。

    两人只对视一眼,同时动身,翻过院墙。

    窗台后,只留下岑可一人,目视着三个男人,在眨眼之间消失不见。

    她眉目之间,数度变换。

    最终长叹一息。

    月光下,一道身影缓缓消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