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倚天后事录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倚天后事录】06、兄弟嫌隙酿血光(第2/3页)

首页    存书签 书架管理 目录


搜索,用户注册与阅读记录,书架等功能重新开放

百度搜索新暖才文学网,即可找到我们,网址为拼音缩写https://www.xncwxw3.com
(前面加https,http可能无法访问),
即将改版,更多精彩小说请点击"首页-分类-其他小说"

书架功能已恢复,可注册登录账号

「朱兄弟,你

    这是何意?」

    朱元璋一怔,但旋即又道:「吴兄弟,你误会了!这加官晋爵之事,自然也

    不是我说了算的,还要禀过教主才是。只是如今张教主已携着故元郡主赵敏远走

    大漠,明教虽有杨左使做主,可势力已大不如前。倘若教内再次陷入像张教主来

    之前那般分裂,兄弟你没有尺寸军功,又该如何在群雄之中立足?今日一战,你

    当记首功,虽我许不了你荣华富贵,可这些答谢之礼,还请你手下才是!」

    吴劲草回头看了看自己锐金旗的兄弟,但见个个眼中放光,盯着那一根根金

    条不放,不免也有些动心,只是一时间不知该如何作答才好。

    朱元璋又道:「徐达兄弟乃是张教主亲授兵法之人,也算是教主传人,眼下

    军中就属他最能征惯战,跟他一起杀敌,也能多杀几个,且也不坏了教内的规矩,

    你说是也不是?」

    吴劲草还是有些犹豫,道:「教主临走前再三嘱托,我等教众理应克复汉室,

    造福黎民,不得贪图荣华富贵,若我在军中任职,免不了有负教主之托!」

    朱元璋道:「我倒是有个主意,你且听了,妥与不妥再做决定!」

    吴劲草道:「请讲!」

    朱元璋道:「我虽非武林中人,却也听闻过大名鼎鼎的郭靖大侠和黄蓉女侠

    的故事。郭大侠一生无心仕途,却在国难当头之际,以布衣客卿的身份协守襄阳,

    鞠躬尽瘁,在襄阳城破之日,以身殉国,却也留下了一世清名,至今犹在江湖中

    传颂。兄弟既有报国安民之心,不妨效仿郭大侠之举,以布衣之身留在军中,他

    日倘若光复汉土,是去是留,兄弟我不再过问!」

    吴劲草心念一动,想这朱元璋说得也并非全无道理,张教主在时,也总是告

    诫大家,但凡是匡扶天下的义举,不必拘于小节,如今他效仿郭靖以布衣从军,

    既不违背教主不得入仕的嘱托,也不辜负了自己的一片雄心壮志。更何况,在他

    的身后还有成千上万的弟子,即使不为自己着想,也该为他们的前程考虑。想到

    这里,道:「待我与颜垣、闻苍松、唐洋、辛然几位兄弟商议!」

    朱元璋知计谋已成,含笑点头,并不阻扰。

    吴劲草走到另外四名掌旗使的身边,将刚刚朱元璋对他说的话讲了一遍,起

    先大家争执激烈,奈何朱元璋远远地坐着,听不到大家在争些什么,后来吴劲草

    又说了几句,却见每个人都沉默下来。良久,才见五人一起来到朱元璋面前道:

    「大家皆是明教的兄弟,自当戮力同心,驱逐蒙古,恢复汉室!」

    算起来鄱阳湖水战至今已有数年,而今天下既定,蒙古鞑子已被驱逐,天下

    也从大元改姓大明,朱元璋终于得偿所愿,稳坐龙廷。想起当年和明教兄弟们的

    殊死奋战,心中不免也感慨万千,只是兄弟之情又如何能及得上坐拥天下的权力,

    闪念之间,面上又恢复了僵硬的表情,仿佛内心从未有过波澜一般。

    「父皇,」站在朱元璋身边的一名少年道,「朝廷敕封各大门派的诏书已下,

    却无一门一派领旨。以儿臣之见,此事不如暂缓,对江湖人士好生安抚为妥,他

    日定会感念朝廷恩德,倾心来投!」此人年纪虽轻,却相貌堂堂,口齿清晰,乃

    是朱元璋最宠爱的长子朱标。朱标生于乱世,一直在军中追随朱元璋,目睹明教

    和各大门派前赴后继,推翻元庭,心中对那些武林人士很是景仰。自大明建朝以

    来,一直向朱元璋主张对待江湖人士该以安抚为主。

    朱元璋的面色又是一冷,问道:「那些江湖人原先致力于推翻大元,驱逐鞑

    虏,朕尚可理解。可而今已是汉人的天下,难道他们还想要推翻大明么?」

    朱标道:「皇上鸿恩浩荡,那些江湖人士自然感激不尽,只是他们生在江湖,

    长在江湖,想来是无拘无束惯了,不愿在朝廷为官,倒也情有可原!」

    朱元璋道:「朕给他们荣华富贵,他们也不要么?」在他的心中,还有什么

    比权力更能使人向往的呢?如他这般的人,自是无法理解江湖人的心思,不免有

    些吃惊,可更多的还是愤怒。想自己如今已是九五之尊,普天之下,皆从自己号

    令,又岂能容忍这些逍遥于法外之徒?

    朱标道:「父皇,这只能说,人各有志,勉强不得!」

    朱元璋一声冷笑:「人各有志?依朕看来,该是异志吧?」

    朱标吓得急忙跪倒在地,他是最熟悉朱元璋的人,料想他又要动杀机,便道:

    「父皇圣裁,如今天下人人思安,又岂会有心生异志之人?还请父皇宽宏大量,

    莫与这些人计较才是!」

    朱元璋沉吟了片刻,问道:「明教那里怎么样了?」

    朱标道:「听闻武当四侠大丧,左使杨逍去了武当祭拜,许是水土不服,致

    染风寒,卧病在床不起,朝廷的诏书到了光明顶后,明教中人以教主不在为由,

    拒受朝廷封赏。」

    「是吗?他真病了?」这一下,朱元璋不仅没有生气,反而还兴致勃勃。

    「是!」

    朱元璋从龙椅上起身,在大殿里踱了几步,转身对朱标道:「罢了,朕已经

    知道了,你且先退下。武林之事,从长计议!哦对了,你先让李善长出一道诏书,

    好生封赏原明教五行旗的人,尤其是各位掌旗使!没有他们,也就没有朕的今天。

    你送去诏书的时候,切记对他们说起,如今北元尚在,盘踞大漠,时时有颠覆我

    大明的念头,还需让众人好生效力,朕自是亏待不了他们。」

    朱标见父皇终于没对武林中人下手,松了一口气,赶紧称是。

    如今天下大定,四海晏然,金陵中和殿前,丝竹缭绕,宫人宫女穿梭不停。

    五行旗使换上大明的官袍,肩并肩踏上白玉阶,眼前已是黄墙琉璃瓦的殿堂。

    烈火旗使辛然道:「各位掌旗使,今日朱老弟唤我等进宫,不知所为何事?」

    厚土旗使颜垣道:「却是不知!不过,既然咱们兄弟几人来都来了,不妨把

    事情与朱老弟说明了。如今天下已定,蒙古鞑子已远遁漠北,明教匡复中原的大

    志已了。我等自当谨遵张教主之命,辞去官职,过逍遥自在的日子去了!」

    巨木旗使闻苍松一脸寒色,道:「尔等慎言!见了陛下,可不能再朱老弟朱

    老弟这般的叫唤了,他现在已是大明的皇帝,若是让他听去,只怕惹来杀身之祸!」

    洪水旗使唐洋道:「就算当了皇帝,当初还不是我洪水旗的弟子么?眼下他

    龙登九五,难道还能忘了往日的情分不成?」

    锐金旗使吴劲草叹息一声:「若不是张教主下落不明,这天下的皇帝又岂能

    轮得到姓朱的来当?」

    闻苍松道:「张教主曾有言,我明教中人无论是谁,只要能够驱逐蒙古,恢

    复汉家江山,便可当皇帝。更何况,陛下定国号为大明,显是没有忘记咱们明教

    的恩情。只是我等几人志不在当官,走之前,还需和他说明情由才是!」

    「几位叔叔,侄儿在此有礼了!」就在几人说话间,忽然一名少年迎了上来,

    此人年纪虽轻,却头大如斗,骨骼凸出,竟与当朝皇帝朱元璋有几分相似。

    颜垣见了,不由地大笑,拍了拍那少年的肩膀道:「原来是四侄儿啊,许久

    未见,又长高了许多!」

    这少年便是朱元璋的第四子燕王朱棣。朱棣看了一眼颜垣拍在他肩头的衣服,

    面色一冷,但随即又满脸堆笑道:「确是许久未见,令侄儿好生念想!几位叔叔,

    休在殿外候着了,快快请进!」说罢将身一侧,表面上看是把五人往大殿里让,

    可身后忽然闪出几名小太监来,把手一伸。

    唐洋笑道:「是了是了!差点忘记,进殿参见,是不能携带兵器的!我还是

    老实点,先把兵器缴了吧!」说着,便将自己的佩剑摘了下来,交到几名太监的

    手中。余的人一看,也只好老老实实地将各自的兵器上缴。

    进了中和殿,唐洋却没有落座,绕着大殿来来回回地走了几圈,对闻苍松道:

    「闻旗使,这大明皇宫的建造,你也出了不少力啊!这雕龙画凤的,只怕普天之

    下再也寻不出第二个人能有这般手笔了!」

    闻苍松谦逊地笑道:「若不是你唐老弟疏浚运河,颜旗使开山为石,辛旗使

    烧制砖土,只凭我一人,是万万建不起这大明朝宫殿来的。」

    朱棣在旁听了道:「汉之长乐未央,唐之大明宫,也未必能有眼前这般盛况,

    小侄在此还得多谢几位叔叔出力营建皇宫!」

    辛然哈哈一笑道:「这宫殿只怕够你朱家子孙稳坐万年基业了……啊,记起

    来了,朱老弟最喜欢他的大儿子朱标,你四侄儿已被封为燕王,再过几年,待你

    成人,便要迁去北平就藩,只怕是这金陵的大好皇宫里住不了多久了!」

    朱棣闻言,面色又变了变,就像被人拿刀在心窝子里捅了一下似的,不过很

    快又恢复自若神态,躬身道:「叔叔们说得是,我现在终归是皇家的人,不比你

    们这些江湖豪杰,可终日逍遥,浪迹天涯,快意恩仇。我这一生,像是早就规定

    了一般,怎的都脱不出这皇家二字的牢笼了!」

    颜垣道:「四侄儿,他年咱们兄弟若是浪迹至北平,定会前去拜会,那时候

    可不能装作不认识啊!」

    朱棣道:「岂敢?岂敢?」

    闻苍松忽然问:「咦?陛下请咱们兄弟进宫吃酒,为何不见他人?」

    朱棣道:「父皇偶染风寒,只怕是午憩刚刚起来,几位叔叔不必拘礼,快请

    落座,侄儿代父皇在此陪着诸位尽兴便是!」

    众人分宾主落座,早有宫女端来瓜果点心和美酒。颜垣道:「四侄儿,不瞒

    你说,今日我等虽是奉诏前来,却也有一桩要事想与陛下和大侄儿商议。我等本

    是江湖众人,不谙朝堂政务,朱老……啊,不,陛下屡次加封我们官职,令我受

    之有愧。加上本教张教主曾有令在先,明教中人毕生所愿乃是驱逐蒙古,断不能

    流连荣华富贵,而今天下已定,正是咱们兄弟几人抽身而退之际,还望陛下成全!」

    辛然道:「颜旗使,你与四侄儿说那么多做什么?朝中的事他可做不了主,

    还得禀明他父皇和大哥才是的!」

    朱棣道:「辛叔叔说得倒是在理!只怕……咳咳,这事你得到地府你和你们

    的明尊说了!」话音刚落地,忽然从大殿两侧冲进一队人马来,个个顶盔戴甲,

    手执利器,转眼工夫,就将五位旗使团团包围起来。

    闻苍松抬眼一看,只见这些人马个个盔甲甚是华丽,不由地惊道:「是亲军

    都卫府的人!四侄子,你究竟想做什么?」一边说,一边下意识地将手往自己腰

    间一摸,这才想起,自己的兵器早已在进殿之前,已让那些太监们收缴了。

    朱棣往后退出几步,冷冷地说道:「奉大明洪武皇帝之命,诛杀明教逆徒!」

    「这……」朱棣的这一出戏,让众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不知该如何是好,

    俱是你瞧瞧我,我瞧瞧你,没能反应过来。

    朱棣将手一挥,忽听夺的一声,一支雕翎箭应弦而出,正中吴劲草的胸口。

    可怜那吴劲草,竟还没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已丢了性命。

    余下四使没想到朱棣竟与他们来真的,不由地大叫:「四侄子,你下手好狠

    毒啊!」

    朱棣呸了一声道:「谁是你们的侄子?众都卫亲军听着,明教逆贼,格杀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